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西螺大橋推手李應鏜文物展 成大真情展出

李應鏜特展.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西螺大橋.史蹟

西螺大橋至今超過60年,成功連接台一線省道,它曾是遠東第一大橋,當地仕紳李應鏜是重要推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展出李應鏜特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台灣交通的重要歷史。

鮮紅搶眼的西螺大橋,許多遊客前來必定拍照留念的景點。大部份人可能知道西螺大橋六十歲了,但很少人知道當年這座被稱為遠東第一大橋續建的重要推手-李應鏜先生,向美國申請援助完工的經過。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15/video/137932.html?

李應鏜女兒 李雅容:「我爸爸就向美國經濟總署申請,結果真的請到很大的美援,就是113萬美金,這個美援又透過我爸爸的帳號,簡單說他們是直接匯給我爸爸,我爸爸知 道以後馬上轉到國庫裡面去,做建橋之用,還有一個理由就是說,本來政府不蓋,我父親透過蔣緯國將軍的關係,就去見了蔣介石總統,蔣總統聽了我父親這樣子, 講西螺大橋在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重要性,他才答應續建西螺大橋。」

成大歷史系講師 徐健勳:「他的意義,在於說他把台灣西部的交通,以及帶動整個台灣經濟發展,西螺大橋我想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沒有這座橋,就沒有今天的台一線,在知道這段歷史後,李雅容開始把父親擔任省參議員和西螺鎮長的這段歷史及文物保留下來,這些珍貴史蹟,正在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展出到一月底。

參觀者 李小姐:「 我進來看他的年曆、年表的時候,居然發現他跟蔣緯國是朋友,因為我父親當年是蔣緯國的文書官,所以又看到蔣緯國的筆跡,覺得很有親切感,然後就感覺說我們有很多台灣的歷史,很巧妙的串接在一起。」

展出的內容包括李應鏜50年種種事蹟,包括求學、結婚、還有大橋建造珍貴影相和照片,李雅容希望透過這些文物,讓大家了解李應鏜的風格與風骨,以及對家鄉的熱愛。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15/video/137932.html?

 
 




繽紛美人樹花耀眼 粉紅花瓣滿枝頭

台灣美人樹.虎尾中科園區.農博.寫生.網路.櫻花

正值初冬,台灣美人樹粉紅色花開滿枝頭,在雲林虎尾中科園區建成路上,長達二公里的粉紅花海盛開,吸引許多攝影與寫生達人。

美人樹盛開季節,眾人被粉紅花海吸引,忍不住拿起手機,用照片把這片隨風飄落的繽紛美景留下來。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13/video/137816.html?

民眾 劉小姐:「農博附近的美人樹,也象徵台灣的櫻花,對我們而言,這個地方非常美麗,是我們虎尾目前最漂亮的地方。」

美人樹花開滿枝頭,乍看真的很像是櫻花,雲林虎尾中科園區建成路上,長達近二公里的粉紅花海,許多攝影愛好者、還有畫家,用各自的方式,想辦法留下這美麗景色。

虎尾科技大學學生:「就網路上很多人在講,我們就來了,就很漂亮,超級漂亮,超級漂亮。」

畫家 曾良美:「來這裏寫生真的超棒的,那種感覺沉浸在大自然裏面,與大自然結合那種感覺,超美的,我都不知道我們雲林有這麼美的地方, 難怪那麼多人從網路上來看。」

開車也好、騎單車也行,漫步其中,彷彿置身在偶像劇裡。

民眾:「我們從崙背來這邊騎腳踏車,(為什麼來這裏)因為這花開的很美,很好看。」

這一層樓高的美人樹,樹形壯碩,花形優雅,少許綠葉貫穿其中,在藍天白雲下,更顯突出。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13/video/137816.html?



西螺小鎮藝術季 紅橋搖身一變美術館

 螺陽基金會.彰化生活美學館.西螺大橋.雕塑品.西螺小鎮藝術季.攝影.展覽品

西螺大橋六十歲了,從6日開始連續二週,螺陽基金會與彰化生活美學館合辦「西螺小鎮藝術季」,在大橋上展出藝術家的雕塑品,讓民眾一邊欣賞作品,一邊欣賞大橋風光。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8/video/137474.html?

馬來西亞人 劉小姐:「我是從馬來亞西來的,然後我是覺得這橋很美,第一次來到這裏,覺得很不錯,而且很多風景都很好看。」

來自馬來西亞的劉小姐,特別前來參加「西螺小鎮藝術季」活動,一邊拍攝紅橋美景,還可以欣賞17件獨特的雕塑品。

民眾 廖先生:「顏色是非常鮮明的紅色,代表非常熱情,又有展覽品在這邊展覽,其實又有微風吹拂,是一般在美術館裏面沒辦法體會到的。」

年輕學子 鄭同學:「以前好像來過,都只有車子可以通過,對啊,覺得騎腳踏車比較好,可以比較慢的步調看。」

螺陽基金會和彰化生活館今年合作,裝扮大橋變成一座美術館,利用當地自然景物和雕塑品相映,得到民眾的肯定。

西螺士紳 莊國友:「西螺大橋本來就是一個美術館,而且它的藝術價值很高,在西螺人的心目中是我們的一座寶,帶來西螺的觀光跟繁榮。」

西螺藝術家 廖光輝:「裡面的雕塑品,有的人比較會慢慢的欣賞,算是說讓人有一個思考空間,有欣賞價值,跟歷年不一樣的地方。」

小時候住過西螺,目前定居台南的86歲攝影大師周金池,回憶起童年,當年西螺大橋還只有橋墩而已。

攝影大師 周全池:「很早很早以前,我小學就在建造了,戰爭一頓停下來,現在蓋起來了,看到這個很懷念。」

藝術季活動將持續到14日,主辦單位鼓勵民眾利用封橋期間,體驗橋上風情,欣賞各式各樣的精彩節目。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8/video/137474.html?




正是橙黃橘綠時 雲林古坑柳丁進入產季

柳丁節.雲林古坑.農業處.價格.柳丁農.輔導轉作

冷氣團報到,柳丁逐漸換上金黃的外衣,邁入盛產期,雲林縣古坑鄉公所舉辦柳丁節,前幾年因為栽種面積太大,曾經導致價格崩盤,後來經過輔導轉作,目前供需已經平衡。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9/video/137551.html?

古坑柳丁節趣味比賽裁判:「好,預備,開始!」

二人一組抬著一大籃的柳丁奮力往前衝,結果在回程的時候不慎跌倒,現場一陣驚呼。這是古坑鄉一年一度柳丁節的趣味比賽「抬柳丁送柳丁」,許多人躍躍欲試,還有帶著小學生的母子檔組隊參加。

參賽者 蔡小姐:「因為他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他就想說要來抬抬看,我說那個很重可能不大行,他說他可以,我就想說讓他試試看好了。」

參賽者 林俊明:「想要破紀錄送禮物,所以拼命演出。」

不想太激烈,也可以體驗彈珠台,獎品一樣也是送柳丁。雲林縣古坑鄉是臺灣柳橙產量最多的地方,柑桔類作物栽培面積超過1千6百公頃,市場上大約每三顆柳丁就有一顆來自於古坑鄉。前幾年因為栽種面積太大,導致價格崩盤,後來經過輔導轉作,目前供需已經平衡。

柳丁農 陳先生:「價格差不多啦,希望就是以後每年的價格就可以跟這一兩年一樣,都有10塊左右。」

雲林縣農業處處長 張世忠:
「這幾年以來的話,整個價格大概是就產地價格來說,上漲兩到三倍,所以整體來說,今年的價格還算不錯。」

柳丁切開來,飽滿多汁,用柳丁裝置成的雪人,似乎在告訴著民眾,天冷了,柳丁黃了,現在品嚐正是時候。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9/video/137551.html?



遊子盡孝返鄉務農 揪團開創無毒村

無毒村.無毒據點.小農.投資.健康的食材

雲林一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長發,原本在台北從事汽修業,8年前返鄉照顧父母,轉攻農業,結合村民共同推廣無毒村,目前已有20多個無毒據點,帶您去看看 。

雲林元長小農蕭俊哲,剛採收完小黃瓜,另一位小農李長發則正在溫室裡,整理玉女蕃茄的枝條,期待下個月的收成,他們都是合和村「無毒據點」的成員,很難想像幾年前,他們都還在台北打拚。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5/video/137357.html?

農民 蕭俊哲:「因為回來南部,又可以陪父母,又可以比較容易陪在小孩身邊教養他。」

蕭俊哲媽媽 蔡女士:「我兒子回來陪我工作,我比較輕鬆,他慢慢學,學會後以後就會種田。」

「無毒據點」的發起人是李長發,八年前放棄北部的修車廠返鄉照顧媽媽,發覺村民依賴農藥和肥料的情況非常嚴重,就和同樣返鄉的年輕人,揪團到農業大學學習,為無毒家園的理念而努力,不過第一年就遭遇全數失敗的窘境。

農民 李長發:「那種挫折真的是很大,但是還是慢慢熬過來,因為畢竟這是勇氣的一條路,你不能再走回去了。」

農民 李太太:「收成就是少很多,然後你看現在都是一直投資,一直設備這樣子,(你有看到前景)有,(所以願意繼續做),對,繼續做。」

為了種出健康的食材,走過八年艱辛的學習生活,堅持無毒農產,也希望消費者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

農民 李長發:「這個大環境剛好可以成就一個生產者,我們小農有益的一個局勢,至少讓我們小農的一個聲音,小農種植過程,讓社會上慢慢去了解。」

從剛開始為了盡孝返鄉耕田,幾年下來已轉虧為盈,讓更多離鄉遊子在家鄉看到新的未來。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5/video/137357.html?



雲林三小市集 有機農分享食材奧妙

有機小農市集.雲林.三小棟.有機市集.小廚師活動.擺攤.有機裁種

在雲林斗六有一個小型的有機小農市集,每到週末就有小農拿著自己栽種的農產品,與消費者面對面分享有機食材的知識及故事。推動者舉辦小廚師活動,邀請消費者及農家一起來分享有機食材怎麼煮,怎麼吃 。

拿著市集買來的紅蘿蔔,爸爸帶著小朋友小心翼翼的切絲,體驗親自做菜的樂趣。這裡是位在雲林斗六的有機小農市集,假日聚集了不少有機愛好者,在這裡一起做菜同樂。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4/video/137291.html?
謝先生:
「平常在家,就是媽媽在做菜,就讓小朋友有一個機會,可以從這種簡單的開始做起。」

黃同學:
「還可以認識這裡的農夫,然後可以更親近這裡的土地,因為有時候自己買菜會不知道它的來源到底是什麼樣,就可以跟大家交流這些食材,很好玩。」

為了推動消費者與有機小農直接對話,幾位雲科大的學生邀請有機小農,每個週末都拿著自己的農產品來市集擺攤。並定期舉辦各類活動,邀請消費者來認識農業、認識有機,來分享有機食材怎麼煮,怎麼吃。

三小市集經理 李宜倩:
「我們為什麼要叫它三小,就是小人物,小土地跟小滿足的意思,我們是每個禮拜天的上午九點到一點在這邊,這個市集他最特別的就是,斗六鄰近的農家來,都是以當季,小農親自來販售的一個模式,就是希望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有直接的接觸。」

在地生產,在地販售,在這裡除了購買有機食材,還能與小農直接面對面,聽小農分享關於有機裁種的知識及故事。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4/video/137291.html?




段木香菇復古風 安全無毒創生機

雲林.草嶺.養菇場.段木香菇.草嶺石壁.香菇園

段木栽培是早期菇類的栽培方式,近年來已逐漸被太空包栽培取代。在海拔1300公尺的雲林縣草嶺石壁,以前村落裡每戶人家都栽種段木香菇,但現在卻只剩兩家,帶您去看那些堅持理想的菇類達人。
一根根高矮差不多的段木呈八字型整齊排列,木頭上鑽了許多小圓洞,圓洞上長著一朵朵的香菇,這就是三十多年前盛行的段木香菇。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5/video/137356.html?

香菇園圃女主人 吳如瀅:「這裡的海拔大概有1300公尺左右,然後溫度比較低,日夜的溫差比較大,而且它又長年都有霧氣,它非常的適合香菇的生長,所以香菇在這邊,在這種天然的環境成長,它的口感會比較扎實。」

段木從打洞開始一直到能長出香菇,需要十個月的孕育期,栽種過程相當繁瑣。菇農表示近年來氣候不穩定,菌種變弱,產量不如從前,更比不上目前盛行的太空包香菇,因此逐漸沒落。

香菇園主人 陳安獎:「小時候我爸爸就開始種段木香菇,我們村莊大概三十幾戶,每一戶都種。以前大概種一台車(的段木)這樣子,(香菇)產量差不多三百斤,現在已經差不多剩一百多斤而已,越來越少。」

雖然產量偏低,但接手父親栽種三十多年的養菇場後,陳安獎夫婦倆卻為了提升段木香菇的品質,而選擇以不噴藥的方式來管理。

香菇園主人 陳安獎:「這個就是蛞蝓吃的,我們都是要利用晚上來抓那個蛞蝓。按的裡面都是空空的,就是壞掉了,菌都死掉了,整個都壞掉。像這個洞有的都黑了,你看凹進去了,這白色一樣。這個直接拿去丟掉,還是當木頭去燒火。」

面對病蟲害的耗損,陳安獎夫婦還是對自己的選擇充滿信心,相信安全無毒的栽種能再創養菇場的生機。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5/video/137356.html?




雲林課桌椅物流中心 統一調度並推再生

水林國中.物流中心.課桌椅.課桌椅物流中心.裝置藝術

 受到少子化的影響,有些學校有多出的課桌椅,閒置在倉庫中,有些則是受限經費不足,無法更新修繕,雲林縣政府特別在水林國中設立物流中心,同時推行再生計劃,讓課桌椅可以永續利用 。
釘上L型固定鐵片,學生的課桌就不會再搖搖晃晃,木工技師正在為學生的課桌椅做整修補強。財政經費有限的雲林縣政府,將水林國中老舊車棚 整修為「課桌椅物流中心」,統一調度縣內國中小的需求。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124/video/136627.html?

雲林縣立水林國中校長 孫明山:「上網路先去填報,然後填報完了以後,我們一段時間我們匯整完了以後,我們到時候會整個把這些堪用的,就是我們有經過修理過的課桌椅,然後再運到各個學校去。」

除了各校間的互通有無之外,物流中心也推廣桌椅的再生利用,經過老師學生的巧思,可以變成造型獨特的梳妝台、實用的信箱,甚至是班級的班牌,雲林縣長蘇治芬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參與物流計劃。

雲林縣長 蘇治芬:「所有學校的或者包括你的家庭,若你覺得這個課桌椅可以捐給政府的話,請你送來這邊好不好。」

水林鄉入口處的這艘顏思齊開台船,就是利用廢棄的課桌椅,結合在地歷史故事,做成的裝置藝術;物流中心除了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也落實了資源永續利用的理念。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124/video/136627.html?



前進雲林崙背 探訪洋香瓜達人

洋香瓜.雲林崙背.溫室.洋香瓜達人.有機肥.土壤酸化.鹽害

台灣四季水果豐富,雲林崙背是洋香瓜的故鄉,從隧道式一直到現在的溫室種植,少了病蟲害,還可以整年都生產,沒有連作傷害,我們帶您探訪當地的洋香瓜達人,了解成功原因。

紋路非常漂亮整齊的洋香瓜,果肉有翠綠色的、還有亮麗搶眼橘色系品種的,果肉非常紮實,讓人看了口水直流。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2/video/137149.html?

李應期太太 李秀貞:「熱熱的,吃這個溫室的洋香瓜,很清甜很好,我自己也很愛吃。」

溫室洋香瓜呈現圓弧可愛的造型,冬天果實較小,但是果肉比較甜。

洋香瓜達人 李應期:「熟度大部份的判斷,就是這瓜的葉子有老化現象,這就是因為果實在成熟期,需要大量的?,所以它把植物主體裏面?,抽到果實裏面,果實才會甜。」

崙背洋香瓜的價格,維持在一台斤50到80元,為什麼經濟價值這麼高呢?

洋香瓜達人 李應期:「沿海地區它有一個好處,就是它的海風較大,海風較大就是說,把晚上的溫度降快一點,我們洋香瓜就是要日夜溫差,要八度以上品質才會更好。」

李應期採用溫室、吊架式種植,少掉病蟲害,另外,他達到全年供應,不會受到連種的傷害。

洋香瓜達人 李應期:「在這裡就要把土壤維持好,每一次施肥時用有機肥,因為有機肥不會造成土壤酸化,還是鹽害累積太嚴重。」

克服連作,克服環境,洋香瓜達人的用心堅持,也讓外界看到台灣農業的競爭力。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2/video/137149.html?



雨水少白絹病肆虐 雲林花生減產五成

花生.雲林沿海.白絹病.氣溫炎熱.機械協助採收.採收期.雨水.看天吃飯.農民

雲林沿海地區第二期花生進入採收期,因為今年雨水缺乏、氣溫炎熱 ,導致白絹病肆虐,果莢腐爛嚴重,導致收成減少五成,農民請不起機械協助採收,甚至連成本都拿不回來,農民叫苦連天。

馬路邊一大片剛採收上來的花生,正在做日光浴,農民冒著炎熱天氣,用特殊的工具和雙腳,同步前進,走過的地方,花生整齊的排排站好,這個景象在雲林沿海一帶很普遍。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1/video/137064.html?

花生農 張女士:「要曬五天,半小時翻一次,明天就乾了。」

看起來很壯觀,但今年花生農卻叫苦連天,因為天氣炎熱又缺雨水,導致成長後期產生白絹病,結不了果,產量少了五成,連成本都拿不回來,更不要說請機械來採收了。

花生農 張女士:「沒下雨,花生不會定根,收成差,今年花生收成很差。」

花生農 王女士:「因為花生爛了,我都不敢請機械摘,我中午來摘一摘,請人一天一千二百元,我怎麼會划算。」

不只收成差,因為賣相不好,連價格也跟著滑落許多。

花生農 張女士:「去年價格較好,去年一斤賣四十幾元,今年才三十幾元,沒下雨沒水啊 。」

看天吃飯的農民,遇到天災也無可奈何,他們希望相關單位能出面協助,幫忙度過難關。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01/video/137064.html?



蔦松國中新校舍落成 學生上課免奔波

蔦松國中.美國飛天藝術學校.神韻藝術團.古典.民營

位處偏鄉的雲林縣立蔦松國中,因為引進藝術教育資源,吸引外縣市許多學生前來就讀,免去面臨裁撤的危機。小校轉型成功,卻因為校舍不足,許多學生必須擠在狹小的場地練習,或是借用鄰近學校校舍。今年新校舍落成,舒緩場地不足的窘境。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110/video/135803.html?

舞蹈班的同學在乾冰中曼舞,猶如天上的仙女,底下音樂班同學以中西合璧的交響樂伴奏,中國古典舞演出相當精采,但練習過程非常辛苦,因為校舍不足,學生必須在狹窄場地進行練習。

蔦松國中原本是人數不到一百人,面臨裁撤的偏鄉小校,民國99年雲林縣政府與美國飛天藝術學校合作,引進藝術教育資源,蔦松國中師生人數成長到五百人。由於場地不足,部分學科必須前往鄰近學校上課,每日師生都必須在三個學校間來回奔波。

蔦松國中校長 張凱瑞:
「孩子們的確是承受滿多的一些苦,他們可能吃飯往往都是要在滿緊的時間之內吃完,就要趕緊就要上車,趕往另一個校區,可能汗都還沒擦乾,他們很可能又要上車,又要趕往下一個校區。」

經過多方努力,歷時兩年,由企業捐建,價值一億三千萬的新校舍落成,包含音樂棟大樓,舞蹈棟大樓,一間餐廳以及可容納將近三百位學生的宿舍,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教學環境及生活環境,美國紐約飛天大學校長李維娜也來台參訪。

美國紐約飛天大學校長 李維娜:
「在這個地方能夠做成這樣,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看得出,這邊的普通教育,對藝術的需求,這種願望是很強烈的。不僅僅是為雲林縣本身,也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吧,在這裡有一個基地,有一個很好的校舍,能讓很多孩子們,從這裡成長走向世界。」

享譽國際的神韻藝術團,部分舞蹈演員就來自美國飛天藝術學校,雲林縣政府與飛天藝術學校合作,去年蔦松國中正式以公辦民營的方式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學校,希望新校舍的落成,培養更多古典藝術人才。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110/video/135803.html?





千人合奏烏克麗麗 水林鄉感念創始推手

烏克麗麗.水林鄉.千人合奏.幸福的臉.烏克麗嘉年華.手工製琴.觀光工廠

偶像劇加持,讓烏克麗麗這個樂器在台灣走紅。雲林縣水林鄉的手工製琴揚名海外,更因為融入社區改造元素,讓水林鄉有了「烏克麗麗的故鄉」這個稱號。當地居民為了感念兩位都在今年過世的創始推手,特別舉辦千人合奏紀念活動。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104/video/135467.html?

「家裡已經找了好多遍,只有溫暖的房間。」

舞台滿滿的全是烏克麗麗的表演者,大家一起合唱「幸福的臉」。雲林縣水林鄉公所,舉辦烏克麗嘉年華,超過千人參加活動,讓偏鄉熱鬧非凡。

「老師說,如果慾望能夠少一點,快樂就會多一些。愛惜地球給我們的資源,隨時記在心裡面。」

這場千人合奏「幸福的臉」,是為了紀念兩位在今年因病不幸往生的推手:陳國明老師傅製作堅持品質的手工琴,水南村黃輝煌總幹事則把烏克麗麗帶進社造,這兩位推手的遺孀也到了現場,代為接受眾人的感念。

陳國明遺孀 李玉修:
「本來這個獎是應該是我先生來領的,他已經不在了。」

黃輝煌遺孀 郭真真:
「他如果在他應該也會很高興的唱歌。」

雲林縣水林鄉長 陳怡帆:
「這兩位我們的好朋友,對於我們水林鄉公所這幾年舉辦烏克麗麗,真的是功不可沒。」

千人烏克麗麗的大合奏,感動聲音傳達天際,希望兩位創始推手在天之靈能夠聽得到他們的聲音。烏克麗麗因為偶像劇走紅,水林鄉則因為堅持手工製琴而有了「烏克麗麗故鄉」的稱號,並且成立觀光工廠,製作各式各樣的烏克麗麗,讓產業與觀光同時並進。


雲林公民行動聯盟送書 請馬總統多讀書

雲林公民行動聯盟.綠營.送書.雲科大.閱讀.服貿

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總統,(2日)下午來到雲林斗南,為雲林縣藍營候選人加油打氣,場外除了綠營的抗議聲外,還有一群由雲林的公民行動聯盟發起的送書給馬總統活動,請馬總統要多讀書,了解民間疾苦。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102/video/135306.html

一手一書,《崩世代》、《瘟疫》、《台灣不是中國的》等一本本當代名著,這群雲林的公民行動聯盟成員,趁著馬總統來到雲林輔選之際,前來送書。

雲科大教授 簡端良:「我們今天帶著這些書,來準備推薦給馬英九總統。我手上拿著的這一本《崩世代》,馬英九真的應該看一看。」

被現場維安員警擋在馬路的這一邊,無法親自把書送給馬總統。但這群從校園出來的大孩子們,還是很認真的希望把這些書推薦給馬總統。

公民行動聯盟總召 洪祥哲:「我希望馬總統能夠傾聽民意之外呢,能夠多閱讀,所以發起這個活動,在這裡辦一個讀書會,讓他多讀一點書。」

公民行動聯盟成員 李珮禎:「這本書裡面,它是用很多就是比較輕鬆幽默的方式,來跟大家介紹服貿這東西對台灣會帶來的衝擊。」

公民行動聯盟成員 林兆騰:「我要推薦的是這本《台灣不是中國的》,因為台灣一直都不是中國的。」

以和平理性的送書方式,表達年輕孩子們的心聲,雖然馬總統沒親手接到,但他們還是希望總統能用心看書,了解百姓的心聲。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102/video/135306.html



四湖崙南「福氣蚵」 遊客受感動贈送大紅包

四湖崙南社區.蚵的一生.展示館.福氣蚵.蚵農.蚵棚

雲林四湖崙南社區,以在地養殖牡蠣為主題,打造「蚵的一生」展示館,在外牆彩繪一顆二公尺高的立體「福氣蚵」,才開幕就吸引許多路過的遊客。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12/video/137786.html?

崙南社區理事長 張麗菊:「就是要讓遊客了解我們的蚵,沒有污染,沒有重金屬污染,因為我們的蚵都是深海的蚵,我們的蚵純粹都在海裡,所以我們的產期有限。」

來自高雄的王先生,仔細聽理事長導覽後,了解蚵農辛苦的一面,也感動社區居民,能夠把原本髒亂的地方煥然一新,馬上捐出五萬元,希望他們再接再厲,將社區弄的更好。

高雄 王先生:「我是看到大顆蚵仔來到,這目標做的很好,所用的苦心裡面農民漁民好像很艱苦,我覺得有需要來(幫忙),我幫你出五萬元我給你補助,我給你鼓勵。」

王先生剛開始是被這個全台最大的蚵所吸引,雲林四湖崙南社區居民,同心協力設計這個「福氣蚵」,高二公尺,繪製蚵的內部結構,搭配吉祥話,成為海線新亮點。

崙南社區總幹事 蔡淑慧:「我們用比較恢諧的方式,觸摸一下touch一下,求求好運,比如說我們這裡有編號,一、蚵仔頭,我們如果摸蚵仔頭,我們的子孫會出頭,如果我們摸蚵身,我們理事長說,夫妻會同心 。」

吳同學:「我就是很久沒有回家,第一次看到這個就覺得很用心,感覺跟之前不一樣,就跟之前很亂的感覺很不一樣。」

小小展示館,還把完整的四湖養蚵情景呈現出來,遊客可以藉由亮麗展板或是實體蚵棚,了解在地物產和人文風情。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212/video/137786.html?


北港朝天宮排球賽開打 近300隊參賽

北港朝天宮.排球賽.媽祖盃.排球協會.體育館

北港朝天宮排球賽25日登場,今年邁入第四屆,吸引近300支隊伍報名參賽,一連四天,在北港鎮立體育館等地,分組比賽。

來自全臺288隊、4600位排球參賽選手,在北港地區展開為期四天的比賽。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026/video/134848.html?

北港朝天宮董事 陳景初:「北港有那個先天條件,第一,我們的球場十四個球場,全部都是體育館裡面室內的球場。」

北港朝天宮董事長 蔡咏鍀:「在這個人生求學的過程,將來出社會做生意,都可以代表說:在孩子時就是媽祖婆看長大的。」

學生代表選手宣誓後,在14個場地,進行 500場次的比賽,全國排球好手來到雲林北港參賽,這次參賽隊伍不乏勁旅,拿下三屆媽祖盃社會女子組冠軍,再次前來參賽。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秘書長 章金榮:「四年前我們在辦理這個活動的時候,是一百五十幾隊,到今年已經成長到二百八十八隊,已經是目前在中華民國排球協會所辦的比賽、五大杯賽裡面,是隊數最多的隊伍。」

媽祖盃開辦四年,從原本100多隊參賽,到去年突破200隊,今年成長到近300支隊伍參加,一連四天,在北港鎮立體育館等地,分組比賽。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026/video/134848.html?

 

實踐夢想 推廣偏鄉學校機器人教育

機器人科學營.玩具.工程師.組合性.積木.寫程式.東勢國小.

 小時候,機器人曾經是夢想中的玩具,長大後,為了圓夢,6位熱衷機器人的工程師獲得100萬元贊助,攜手一起尋夢,前往台灣西部沿海偏鄉的五所中小學,免費提供教材、教具和師資培訓,開始夢想計畫的實踐。

直走、轉彎、繞個圈,控制著這部花了2個小時才組裝完成的摩托車,參加機器人科學營的小朋友興奮的分享初體驗。

                                        點圖看影片↓   
http://ap.ntdtv.com/b5/20141028/video/135022.html?

 東勢國小學生 林秉毅:「很難裝,有時候弄弄還會掉啊!」

東勢國小學生 林芊妤:「它可以讓我動腦筋。」

東勢國小學生 李怡瑩:「它很多零件都很難裝。像這個輪胎就要把它塞進去才能動。」

機器人教育推廣團隊成員 林詩頎:「今天希望帶給小朋友了解一件事最重要,就是原來有一件這麼簡單使用的工具可以讓你去發揮,讓你去使用,那有一些想法,你就可以藉由這樣的工具給實現出來。」

可拆掉又重組,又可以不斷的嘗試創新,這套教材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還能訓練學童邏輯思考的能力。

機器人教育推廣團隊成員 陳晏誠:「這一些積木都是可拆除性,可組合性的,所以說它每一次拆完就是一個重新的零件,你可以再重新組裝一個不同的一個作品。」

每小組3個人分工合作,手腦並用,雖然有些難度,大家還是興趣盎然。

東勢國小校長 李娟娟:「老師有跟我反應有一些孩子在課堂上,他其實反應是沒那麼好,但是因為接觸這個樂高,他整個興趣就來了,那學習就動力很強。」

東勢國小老師 劉俊志:「寫程式是用拉的方式,拉進來然後點選而已,所以基本上寫程式方面讓學生可以很快的上手,而且可以學得很有趣。」

熱心、興趣加上專長,團隊成員無私的付出,校長開心的表示,學校將成立社團,延續機器人教學,她將帶領師生和這群年輕人一起完成夢想計畫。

http://ap.ntdtv.com/b5/20141028/video/135022.html?



舊農會變身「番薯會社」 讓舊建築亮起來

蔦松社區.番薯會社.展示館.地瓜阿嬤壁畫.番薯籤.彩繪.觀光

 雲林縣水林鄉公所與居民共同改造蔦松社區,將藝術融入農村生活中,最新的作品就是把蔦松農會辦公室,改造為「番薯會社」,閒置老建物搖身一變成為農產展示館,讓舊建築重新亮起來。

充滿雲林水林特產番薯風情的「馬賽克瓷磚公車站」、「洪夯吉同學可愛壁畫」、「地瓜阿嬤壁畫」,這都是雲林水林蔦松社區最新的藝術創作,讓舊農會建築有了新亮點。

                                      點圖看影片↓
http://ap.ntdtv.com/b5/20141028/video/135042.html

 在地人 黃先生:「以前這間的牆壁是魚鱗片的木板,日本宿舍魚鱗片,一片一片會爬上去那種,屬魚鱗片,裡面的結構,這些樑都有拆過後來再接的。」

在地人 陳先生:「日本時代,這邊算全省農會的開基元祖,農會轉型的改變,以前這邊是信用部,現在改做番薯會社,讓觀光客來參觀。」

紅磚加上傳統窗花的外牆,裡面保留珍貴的木造天花板,用一些造型燈飾點綴,加上鄉村風情的彩繪,成為特產專賣點,廚師出身的蘇嘉益,以番薯為主角,研發各種周邊產品,番薯餅、番薯冰品,還有讓八十四歲老奶奶最懷念的就是番薯籤。

84歲李婆婆 :「小時候都吃番薯籤,去綁甘蔗、去削甘蔗,都吃整鍋番薯籤。」

番薯會社經營者 蘇嘉益:「我是在地人,基本上農會這塊已經荒廢許多,觀光的目的,大家都知道水林是番薯的故鄉。讓外地遊客來的時候,找一些商品,把在地的食材好好發揮,讓古蹟做到讓遊客來。」

八十年老建物閒置40餘年,花費半年時間,在鄉公所和社區民眾共同改造下,重新賦予新生命。

http://ap.ntdtv.com/b5/20141028/video/135042.html






空拍攝影正夯 邀請專家分享飛行經驗

空拍攝影.西螺大橋.鏡頭.虎科大.飛機工程學系.即時影像.飛行

 近年來,空拍攝影非常流行,機器越做越好,操作也越來越智能,虎尾科技大學副教授鄒治華研究多年,透過鏡頭帶您一起去欣賞,他鏡頭下的美景 。

空拍機正飛行在西螺大橋上空,拍攝一年一度的重機大集合,能一口氣拍到七百台重機,非常難得,鄒治華副教授為了協助空拍,事先就和學生來這邊練習了二次,才有這樣精彩的畫面呈現。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028/video/135032.html?

 虎科大飛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鄒治華:「西螺大橋這空拍難度很高,因為它全長超過二公里,所以我跟學生必須要坐在機車後面,一路坐著機車,一路跟著重機,沿路跟拍。」

鄒副教授研究空拍機三年多,開發好幾款無人飛機,拿過多種專利和參加飛行比賽,勇奪多項冠軍。

虎科大飛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鄒治華:「這台四旋翼機,是為了2014年無人飛機比賽,4G外組,我們特別打造的輕量化飛機,它的全身都是用碳纖去做的,我們從電腦的設計,我們用雕刻機自己切割、組裝,完全都自己設計。」

鄒副教授建議,初學者可以選擇空曠地方,山上或海邊來取景拍攝,不過,幾個地方需要注意。

虎科大飛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鄒治華:「山上溫度可能會低,所以電池效能會降低,本來平地可能飛十五分鐘,到山上可能剩下十二分,甚至更短的時間,海的話,海風比較強,要注意到海風方面的問題。」

目前,市面上搭配三軸雲台的空拍機,可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來監控飛行資訊,並可監看空拍攝影機所回傳的即時影像,價錢還能壓在台幣5萬以內,讓空拍攝影更加親民化。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028/video/135032.html?



 

秋天芭樂產量少 農作達人維持品質

綠繡眼.芭樂.氣溫

 秋天因為氣溫的關係,芭樂產量減少,不過,雲林縣西螺鎮民廖淑媛,克服困難,包括研究防水問題,甚至找來綠繡眼,除去害蟲粉介殼蟲,維持芭樂的產量和品質。

因為秋天氣溫冷熱交替因素,芭樂生產量減少,市面上的芭樂價格一斤大都在60元以上,但是雲林西螺鎮民廖淑媛說,她的芭樂仍很健康,賣相端正。

                                        點圖看影片↓  
http://ap.ntdtv.com/b5/20141030/video/135188.html?

 西螺鎮民 劉真陽:「芭樂讓蜜蜂授粉,因為它授粉之後,芭樂的形狀比較端正,不會一些畸形類。」

西螺鎮民 廖淑媛:「這麼小,我們會把它全部清乾淨,然後用水槍整個芭樂洗乾淨之後,我們才會套袋,這樣的目的,也是防蟲,因為螞蟻跟粉介殼蟲牠是共生的。」

令人注意的是,他們的芭樂不用藥不用施肥,因為他們採用高坡度、低密度的方式來防水和防蟲害,至於難處理的粉介殼蟲就靠園區養的綠繡眼來幫忙,這一招來自於小時候養綠繡眼經驗,發現牠很嬌嫩,一遇農藥就死了,還能吃掉有顏色的蟲,是果園的小尖兵。

西螺鎮民 廖淑媛:「幫我們除蟲,還有你如果說裡面有粉介殼蟲,綠繡眼牠看到粉介殼蟲白白的,牠也會吃,除了斜紋夜盜蟲牠沒辦法,因為牠是夜行性的,綠繡眼要休息。」

雖然是上班族,利用閒?時間來農作,但是他們夫妻倆不怕問題,也不怕吃苦,享受日曬流汗的感覺,累積十幾年挫折經驗,也造就甜美的果實。

http://ap.ntdtv.com/b5/20141030/video/135188.html?






種電蓋溫室 陽光屋頂種出成果

太陽能發電板.經濟部能源局.溫室栽培.農場.溫室.屋頂.環保

由經濟部能源局推動的「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鼓勵業者跟民眾,利用住家屋頂裝設太陽能板來發電,有業者在溫室栽培的農場上,建置太陽能發電板,妥善利用空間,也種出好作物。

                                       點圖看影片↓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027/video/134923.html?


 阿婆們正忙著整理山蘇田,這麼大一棟溫室,屋頂全部都是能種出電的太陽能板,溫室裡的用電全是自給自足,像這樣的太陽能溫室房成了雲林海邊的新風景。

台大農經博士 王進學:「在這區塊 太陽夏天的時候,會直射這裡 直射北回歸線,比屏東好,比熱帶區還要好,除了這個之外,我們又靠海邊,所以雲霧比較少,天氣晴朗時候也比較多。」

溫室裡種了各式各樣菇類,利用溫度濕度的調節,農作物的成長也特別好。

台大農經博士 王進學:「我們把旁邊圍起來,做一個相對性控溫、控濕條件的時候,是非常適合它生長,我們只要提供溫度跟濕度的控制,然後還有通風要注意,我們菇類就會長的很好。」

從金融業退休的邱先生,運用自然能源來發電,做綠能農產的推手 。

太陽能農場董事長 邱信富:「我家是住在新化,我們家是農家,小時候都在田裡頭長大,有機會接觸到農業,我就想要做點不一樣,有這樣太陽能農場的想法,我就把安心農業在這邊推廣。」

利用屋頂種電,不僅妥善利用空間,也少了環保問題,開創更多的經濟與環境效益。

 http://program.ap.ntdtv.com/news/20141027/video/134923.html?






全台第一個蟋蟀館 吸引親子知性半日遊

雲林麥寮.蟋蟀館.黃斑黑蟋蟀.生態

現在農民大都採用傳統農法,會使用農藥和化肥,所以田野很少看到蟋蟀的蹤影,在雲林麥寮開設全台第一個蟋蟀館,並邀請蟋蟀達人駐館導覽,讓大人小朋友透過參觀,了解蟋蟀在生態扮演的角色。
     
http://ap.ntdtv.com/b5/20141030/video/135184.html?
 

 為什麼要用鋁筷刮梳子呢?

70歲曾奶奶:「在跟牠玩,在用聲音引牠,(牠會跑出來),牠也會叫。」

原來老奶奶是在跟蟋蟀玩,蟋蟀會摩擦翅膀發聲,叫聲很大容易分辨,以前人就是用聲音來抓蟋蟀。

因為農田使用農藥嚴重,蟋蟀棲地大幅減少,雲林麥寮一家綠能公司設立全台第一家「蟋蟀館」,邀請蟋蟀達人謝爵安駐地導覽,讓大小朋友能有機會體驗農村生活。

遊客:「看到蟋蟀很高興,因為現在都市都看不到蟋蟀,而且又聽到蟋蟀叫的聲音,感覺就是很舒服的聲音啊。」

蔡同學:「這邊的蟋蟀是黑色的,我在公園灌的是黃色的,更大隻。」

蟋蟀達人 謝爵安:「最主要是蟋蟀真的是環境指標,因為蟋蟀牠不允許農藥,不允許化學藥品,包括工廠廢棄物廢棄水,包括空氣,只一點點毒素牠就死掉了。」

蟋蟀館這裡主要以雜食性的黃斑黑蟋蟀為主,從出生、多次脫殼、一直到成熟,遊客可以快速了解牠們的習性和特色,是親子半日遊的好去處。

http://ap.ntdtv.com/b5/20141030/video/135184.html?